激光切割和打标虽然是不同的工艺,但调整的核心思路是类似的:理解原理、控制参数、匹配材料、优化效果。调整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,需要根据具体的设备、材料、期望效果进行精细化的尝试和优化。
下面分别介绍激光切割和打标工艺的关键调整要素:
一、 激光切割工艺调整要点
1.激光功率:
作用:
决定激光束的能量密度。功率越高,穿透能力越强,切割速度可以更快,但也可能导致材料过热、挂渣增多、切缝变宽甚至烧蚀。
调整原则:
材料越厚、密度越大、熔点越高,所需功率越高。
追求切割速度时提高功率,但需平衡质量和热影响区。
切割薄板或精细轮廓时可适当降低功率,减少热变形和切缝宽度。
对于反射性强的材料(如铜、铝),需要更高的峰值功率。
2.切割速度:
作用:
激光头相对于材料移动的速度。
调整原则:
速度太慢:材料过度熔化、热影响区变大、切缝变宽、挂渣严重、效率低下、甚至烧穿。
速度太快:切不透、切割面粗糙、底部挂渣多、毛刺多。
关键:与激光功率紧密配合。在保证切透的前提下,寻找最高效的速度。通常功率提高,速度可相应提高。
3.脉冲频率:
作用:
对于脉冲激光器,指激光脉冲每秒发射的次数(Hz)。影响单位长度上的能量输入密度和热传导。
调整原则:
切割薄板或要求高精度、光滑断面时,使用较高频率(如1000Hz以上)。
切割厚板或高反射材料时,使用较低频率(如500Hz以下),以获得更高的单脉冲能量,增强穿透力。
频率过低可能导致切割面呈“鱼鳞状”纹路;频率过高可能导致能量密度不足,切不透或效率低。
4.辅助气体类型与压力:
作用:
吹走熔渣:防止熔融物重新附着在切口上形成挂渣。
冷却:降低热影响区。
参与反应:
氧气:用于切割碳钢。发生氧化放热反应,提高切割速度和能力,但切面会氧化变黑。
氮气:用于切割不锈钢、铝、黄铜等。惰性保护,获得无氧化、光亮洁净的切割面(需要更高压力和功率)。
空气:成本低,适用于对切面要求不高的非金属或薄金属板切割,切面会有氧化层。
调整原则:
材料越厚,所需气压越高,以有效吹走熔渣。
使用氧气切割碳钢时,气压需匹配切割速度和厚度,过高可能导致切缝过宽、切面粗糙;过低则挂渣严重。
使用氮气切割不锈钢/铝时,通常需要非常高的气压(如15-25Bar或更高)以获得光洁断面。
喷嘴类型和高度也会影响气体效果。
5.焦点位置:
作用:
激光束聚焦点的位置(在材料表面、内部或下方)。决定了能量密度最高的点在哪里。
调整原则:
切割位置:
表面焦点:常用于薄板切割,切缝窄。
内部焦点(负离焦):焦点深入材料内部,常用于厚板切割,能获得更垂直的切面和更宽的底部切缝(利于排渣)。
下方焦点(正离焦):较少用。
需要根据材料类型和厚度进行调焦实验,找到最佳焦点位置。焦点不对会导致切不透、断面粗糙倾斜、挂渣多。
6.喷嘴高度与类型:
高度:
喷嘴到材料表面的距离。影响气体流动的聚焦性和保护镜片免受飞溅污染。通常需要保持恒定(自动调高系统),一般在0.5-2mm范围。
类型:
不同直径(如Φ1.0mm, Φ1.5mm, Φ2.0mm, Φ2.5mm, Φ3.0mm)和设计的喷嘴适用于不同的气体压力、材料和切割要求。小喷嘴气体流速快,切割精度高,适合薄板;大喷嘴气体流量大,适合厚板或高压氮气切割。
7.其他因素:
穿孔参数:厚板切割前需要先穿孔。需要单独设置穿孔的功率、时间、频率、气压,避免爆孔损伤喷嘴镜片或形成大熔池。
切割路径/引入线:避免在轮廓上直接起停,使用引入线(直线或圆弧)从材料外部或废料区切入切出,保证起切点/结束点质量。
材料表面状态:锈迹、油污、涂层会影响切割效果和气体流动。
二、 激光打标工艺调整要点
1.激光功率:
作用:
决定作用于材料表面的能量密度。
调整原则:
功率越高,标记颜色越深(如金属发黑)、刻痕越深(如雕刻)、去除量越多(如去除涂层)。
但过高功率会导致材料烧焦、熔化过度(塑料)、边缘模糊甚至损坏材料。
需要根据材料特性和期望的标记效果(浅标、深雕、发黑、发白、去除)精细调整。通常在可识别的最低功率上逐步增加。
2.打标速度:
作用:
激光束在材料表面扫描移动的速度。
调整原则:
速度越慢,单位面积接收的能量越多,标记越深/越明显。
速度过快会导致标记颜色浅、不清晰、不连续。
关键:与功率和频率紧密配合。追求效率时可提高速度并相应增加功率或调整填充密度。精细图形或深雕需要较慢速度。
3.脉冲频率:
作用:
单位时间内激光脉冲的数量(Hz)。影响标记的连续性、精细度和热影响。
调整原则:
高频率:标记连续、细腻、平滑,热影响小。适用于精细文字、图形、要求高对比度的浅标(如金属氧化发黑)、塑料打标(避免熔化)。
低频率:每个脉冲能量高,标记点状感强(“虚线”感),深度更深,热影响可能更大。适用于深度雕刻、某些特殊效果(如点状纹理)、去除较厚的涂层。
频率过低会导致标记不连续;过高可能导致能量密度不足,标记浅。
4.填充间距/线间距:
作用:
在填充图形时,相邻扫描线之间的距离。决定填充的密度。
调整原则:
间距越小,填充越密,标记颜色越深/越实,效率越低。
间距越大,填充越稀疏,可能出现“条纹感”或颜色变浅,效率高。
需要根据标记面积、深度要求、效率平衡设置。精细图形或深雕需要小间距(如0.01-0.05mm);大面积浅标或追求速度可用较大间距(如0.1mm)。
5.填充方式:
作用:
激光扫描填充区域的路径模式(如单向、双向、环形、螺旋、优化等)。
调整原则:
影响标记效率、均匀性和热堆积。
双向填充:效率最高,但起始端和结束端可能因热积累有轻微色差。
单向填充:效果均匀,但效率较低。
环形/螺旋:适用于圆形或避免热堆积在特定区域。
优化填充:软件自动优化路径,减少空行程,提高效率。
6.焦点位置:
作用:
确保激光束聚焦在材料表面,获得最小的光斑和最高的能量密度。
调整原则:
打标前必须精确调焦!焦点不准会导致标记模糊、变粗、能量不足。
使用厂家提供的调焦工具(如红光指示、调焦镜片)或自动调焦功能。
对于曲面或不平整表面,可能需要动态调焦或3D打标功能。
7.Q频率/脉宽:
作用:
针对调Q激光器(如光纤、部分紫外)。脉宽影响脉冲峰值功率和热作用方式。
调整原则:
短脉宽:高峰值功率,“冷”加工,热影响区小,适合精细打标、热敏材料、产生光化学反应(如某些塑料发白)。
长脉宽:较低峰值功率,“热”加工,热作用更明显,适合深度雕刻、金属发黑。
通常结合频率、功率一起调整。
8.其他因素:
场镜:
不同焦距的场镜决定打标幅面和光斑大小。小光斑适合精细打标;大幅面场镜光斑稍大,适合大范围打标。
材料特性:
不同材料对激光的吸收率、反应方式(熔化、氧化、汽化、碳化、发泡、变色)差异极大,是调整参数的基础。
表面处理/涂层:阳极氧化铝、喷塑件、镀层等需要特定的参数来达到最佳对比度。
打标内容:
点阵字体、矢量字体、位图、填充图形等可能需要不同的参数策略。
通用调整策略与注意事项
1.安全第一:操作激光设备必须佩戴指定波长的防护眼镜,遵守所有安全规程。
2.理解设备与材料:仔细阅读设备手册,了解激光器类型(波长:光纤1064nm, CO2 10.6um, 紫外355nm等)、功率范围、可用气体等。深入了解待加工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(熔点、沸点、导热性、反射率、成分等)。
3.参数关联性:所有参数是相互影响的(功率/速度/频率)。调整一个参数往往需要联动调整其他参数。
4.从小样测试开始:永远不要直接在大工件或成品上调试!使用相同材质的边角料或测试板。
5.制作参数矩阵:系统性地进行参数组合测试(例如:固定功率,改变速度;固定速度,改变功率;改变频率等),记录每次测试的参数和结果(照片、描述)。
6.关注核心目标:切割:切透、断面质量(垂直度、粗糙度)、挂渣量、切缝宽度、热影响区、效率。
打标:清晰度、对比度、深度/牢固度、边缘锐利度、无材料损伤、效率。
7.保持设备状态:定期清洁和保护光学镜片(镜头、反射镜、聚焦镜),检查校准光路,确保冷却系统正常工作,检查气体压力和纯度。
8.利用软件功能:现代激光设备的控制软件通常提供参数库、分层设置、功率/速度渐变、打标策略选择等功能,善加利用。
9.咨询厂家/经验:设备厂家通常提供基础参数建议。向有经验的操作员学习是快速上手的捷径。参考行业论坛或案例库。
10. 记录与优化:建立自己的参数数据库,记录每种材料、厚度、要求下的最佳参数组合,并持续优化。
总结
调整激光切割和打标工艺是一个实验性、经验性很强的工作。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“最佳参数”。关键在于:
1.深刻理解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的原理。
2.掌握核心参数(功率、速度、频率、气体、焦点)的作用和相互关系。
3.进行系统性的小样测试并详细记录。
4.针对具体的设备、材料、加工要求进行精细化调整。
5.保持设备良好状态并不断积累经验。
耐心、细致、系统的测试方法是成功调整工艺的关键!